峨眉山市绥山镇净安村
十几年前的净安村,头顶着各种“光环”:党建品牌被中央推广、获评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、全国文明村……然而近年来,昔日的“光环”被村党组织作用发挥不明显、村内环境脏乱差、治安问题等各类“乱象”遮住了光芒。于是,一场以基层治理为主题的“净安行动”拉开了序幕,村党支部以强化组织建设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,带动食用菌产业逐步兴旺,环境、治安问题迎刃而解,提升了村民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走出了由“乱治”到“善治”的华丽转身,2019年获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。
从“一穷二白”到“国字号典型”的辉煌过去
净安村因村里原有一座佛寺“净住庵”而得名,是典型的平坝村,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。全村的核心资源就是1800亩耕地,人口约1750人,人均耕地仅1亩。1亩耕地的产出不仅要解决温饱问题,还承载着乡亲们住上好房子、过上好日子的愿景。
改革开放以来,净安人紧盯市场导向,大力种植蔬菜。他们把吃苦耐劳和精耕细作精神几乎发挥到了极致,薄膜育苗、带土栽培、浇水施肥、除草灭虫,为了卖个好价钱,菜农从半夜开始下地采摘,须赶在天亮之前将蔬菜运进城再批发给菜贩,此时他们的运菜工具仅是一辆自行车加两个大竹筐,后来才变成摩托车。种植蔬菜让净安人享受了收获的喜悦,也品尝过“打烂仗”的苦涩。净安人认识到,种植黄瓜、茄子类蔬菜不仅劳动力成本高,而且市场竞争力不稳定,如果产品供大于求,价格就会波动走低。为避免丰年烂市,灾荒年欠收的遭遇,必须另辟蹊径。

时势造英雄。20多年前,时任村支书黄其康成了第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人,是他带领一群“小学生”走出净安,多次到眉山市学习食用菌种植经验。“干部一挥手,群众跟着走”的现象在净安这片沃土上扎根,迅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。在其他村还继续传统种植的时候,净安人毅然转型,种植、壮大食用菌产业。1998年,净安村在峨眉山市第一个成立了党支部引领下的食用菌协会。在净安村“两委”的积极努力和带动辐射下,原新平乡跻身全国十大食用菌基地,高峰时生产规模年产3000万袋,产值约2亿元。
那几年,净安村“两委”办事有威信、说话有分量、群众认可度高,党员成了致富带头人,党组织又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,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,就这样,“支部+协会,农民得实惠”的党建品牌叫响全国。正当净安人都期待进入发展快车道时,由于“出名”而引发的内部矛盾导致了净安的停滞不前,净安村的菌业种植产业逐步萎缩。

乡镇党委意识到,净安村的“灾后重建”,必须从堡垒建起,要重构村党支部这个坚强堡垒,必须选好支部书记这个主心骨。于是,2014年,有着过硬作风的退伍军人范成志便当选现任“一肩挑”村干部,村“两委”班子成员也全部“换血”。范成志顶着压力上任后,又一次面临“白手起家”的困局,如何收拾前期的“烂摊子”、重塑“净安印象”便成了以范成志为领头雁的新一届“两委”班子的头等大事。
范成志是三级厨师,退伍返乡后在派出所当过治安联防员,又是食用菌种植大户,扛过枪、吃过苦、流过泪,然而血气方刚的男儿本性引领着他继续做“净安梦”,他想带领净安人在攻坚克难中重塑自我,在产业富民中开拓进取。

菌子种植基地
左思右想,净安村的发展还是离不开食用菌,这么好的产业基础不能弃之不用。说干就干,在党员示范户的带动下,群众看到了食用菌种植的经济效益,范成志认定这是一个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好机会,于是,村“两委”积极宣传菌业种植的价值、同时还为村民种植户提供政策咨询、联系产业专家指导、提供销售渠道等服务,群众从“无人问”到“有人管”,全村种植户迅速扩张到76户。

产业种植规模逐渐扩大,村“两委”决定要将发展模式升级为“2.0”版本,提高集体经济发展效益。于是,带头积极向上争取资金,修建食用菌加工厂房和生产加工设施设备,从中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作为集体经济收益。为了对集体经济进行有效管理,由村党支部领办,以“支部+集体经济联合社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为发展模式,牵头成立了净安村经济联合社,村党支部书记范成志兼任联合社法人负责日常管理、运行、监督、协调等工作。项目启动仅4个月,发展菌类种植30万袋,带动周边农户参与种植7万袋,指导沙湾区农户试种5万袋,解决就业50余人,人均年增收约1万元。

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突破,2019年村“两委”又创新种植模式,吸纳无劳动能力贫困户、长期外出务工农民、其他有意愿流转农户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土地流转20余亩,实行统一组织、统一规划、统一耕种、统一收储、统一加工、统一购销等“六个统一”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,提高农民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,解决村民常年务工300余人,旺季人均月收入达6000多元。

2020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净安的平静,川内食用菌下游企业停产停购直接影响到广大菌农的生产生活。此时正值食用菌产销旺季,菌农每天约3000件2万余斤新鲜食用菌上市,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销售难题,每天菌农们至少损失上万元。村“两委”干部心急如焚,范成志立即找到合作社协商应对之策,合作社承诺应收尽收,不压级不压价,但提出要求由于来不及修建冻库,只能对菌品采取盐渍后予以储存的方式,需要村上协助就近租地修建盐渍池。村“两委”仅用了3天时间,不仅做通了菌农思想工作,还帮助合作社建成、投运了4口盐渍池,使菌农吃下了定心丸,不仅解决疫时需求,也为行情不好时群众长期掌握价格主动权提供了有力条件,更加坚定了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。同时,为确保农户利益,净安村党支部牵头建立食用菌收购企业诚信名单,实行优胜劣汰,坚决抵制收购打“白条”,拖欠收购金问题。
从“产业富民”到重塑“净安路径”的长久之策
依托食用菌产业支撑,净安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据初步统计,2019年底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80元,610户中有321户拥有小别院,87户在城镇购置了商品房,230户拥有私家车。
经济收入提高了,但离乡村振兴建设要求还有不少差距,为了尽量让种植户降低生产成本、延伸产业链条、治理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,实现转型升级,村“两委”又想出了长治久安的“新招式”。

首先,尽心竭力解决环保问题。多年来,净安村一直使用燃煤作为食用菌加工原料,容易造成环境污染,村“两委”一直在寻找替代原料,在试验过天然气、电等原料的基础上,支部又带头去乐山、成都等多地调研考察,终于确定了煤改生物质燃料。涉及改革尤其是涉及群众利益的改革总是会遇到重重阻力,净安村也不例外。为了解决群众增加生产成本的顾虑,村“两委”安排党员、组长等3家种植大户试点先行,同步组织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发放宣传资料、组织种植户现场参观,最终,在多方共同努力下,种植户发现了生物质燃料的优势,制造出来的产品稳定,时间可控。2019年终于实现全村种植户100%煤改生物质燃料,每年减少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近30吨,基本实现食用菌生产全程零污染零排放。在此基础上,还实现人工向智能化转变,能源热值利用率提升60%,每年节约成本100余万元。

其二,真金白银的“变废为宝”。以前村民要想办法自己掏钱找人处理废弃菌包,劳神费力,“范书记带头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,不仅不出钱,还能挣钱”村民津津乐道。村“两委”积极联系相关企业有偿上门回收废弃菌包,再利用生物技术将废弃菌包加工成有机肥,实现全村废菌包100%回收利用,每年大约有1600万斤废弃菌包会变为“有机肥”,不仅促进了农业循环发展,而且实现产业从简单粗放到精细集约的转变升级。
其三,强化群众参与基层共治。村“两委”牵头制定完善村规民约,建立“双向激励”机制,通过有奖举报、排污收费、“门前三包”“五星积分”等制度,深入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治理和群众参与共治意识提升,极大改善净安生态。组建由村干部、党员、民兵和志愿者组成的综治巡防红袖标队伍,每天对整村进行治安巡防,整合资源建立“群众之家”,以一句问候、一杯清茶、一场沟通、一个回复“四个一”矛盾化解工作法,做到矛盾纠纷排查无漏洞,群众安全感、满意度大大提升。

净安村“两委”班子在党支部书记带领下,始终以“抓党建、强振兴、维稳定、促发展”为主要目标,带领净安党员群众,凭着敢担当、勇攻坚的实干作风和拼搏劲头,迅速稳住态势、打开局面,依托“支部+集体经济联合社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为发展模式,形成销路畅、收入丰、前景广、可持续的食用菌发展格局,大刀阔斧的开展煤改生物质燃料,推进废弃菌包改造,积极反哺公益事业,把净安村的“金字招牌”再次重塑起来。